著名藏书家、出版人、学者吴兴文去世,享年66岁。

吴兴文,终生以爱书、编书、写书、藏书为职志。1957年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,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。于1983年9月在联经出版公司新生南路门市部工作,历任门市部主任、编辑、总编辑助理。1998年9月起担任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,2003年9月在北京成立远流博识网文化咨询公司,担任总经理,2013年10月至海豚出版社,担任特约总编辑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吴兴文被誉为“华人藏书票收藏第一人”,对中外藏书票的研究用力甚勤,著述甚富,著有《票趣:藏书票闲话》《图说藏书票:从杜勒到马谛斯》《我的藏书票之旅》《我的藏书票世界》《比亚兹莱的异色世界》等,在藏书界影响很大。

网友悼念——

吴兴文的几本著作

你读过吗?

《书缘琐记》

作者:吴兴文

出版社:海豚出版社

内容简介:《书缘琐记》是藏书家与出版人吴兴文先生关于藏书的随笔,书中分为四个篇章,分别是阅读与编辑之间、直奔收藏的世界、徘徊近代与当代和推动书店新形态。这本书是藏书家吴兴文老师对自己藏书经历和心得的总结,其中记录了吴老师对藏书界现状和其市场的思考,内含丰富的想象和联想,对时下的藏书界有很重要的启迪。

《我的藏书票之旅》

作者:吴兴文

出版社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
内容简介:藏书票的世界可说是一座名人的殿堂。他们因为追求知识,请人或自行设计藏书票,作为爱书的一种标志。这本书中展示了数十帧西方文化名人的藏书票,并以散文文字讲述蕴藏在其中的掌故和故事。从狄更斯到厄普代克,从俾斯麦到伊丽莎白女王,从希腊神话到象征主义,藏书票一方小小天地,却如一面明镜,涵盛着数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精华的缤纷映影。

《我的藏书票世界》

作者:吴兴文

出版社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
内容简介:本书精选作者历年收藏的中外珍贵藏书票113枚,配以朴质、真诚的文字,按“寰宇一家”“书人一票”“我的最爱”3辑展开,从国人现存最早的藏书票,一直写到12岁少女自制的藏书票;从马奈、马蒂斯、比亚兹莱、肯特、埃舍尔、麦绥莱勒等为人所熟悉的艺术家,一直说到网络中的藏书票创作。既讲述了方寸之间的故事,如怎样踏破铁鞋地只为求一票,与藏书票的因缘际会,等等;又说透了这一方小天地中所蕴含的艺术与文学的学问,并教会如何欣赏与看懂藏书票。

吴兴文谈他与藏书票的故事

温故而知新:我的藏书票世界

广阔的天地

淘到《晚期肯特藏书票和标记集》,一定会想买《肯特藏书票和标记集》(1929年)。因为搜集到这两部书,等于拥有他的大部份藏书票作品。他的单幅木刻作品除少数用手拓,都制成锌版大量印刷,通常要印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张;藏书票创作也一样。这两部书虽然都印一千两百五十本,但是已经属于印数有限的豪华本,专供图书馆和收藏家购藏。

书中有一款藏书票,颇能代表肯特的版画艺术风格。画面上是一个人远离尘嚣,立于都市的空旷郊野,独自捧着书本。他不是如实地描绘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外貌,而是以象征和寓意的手法,通过高度凝炼的形象,概括地表达某种观点和意念,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,这是他版画的最大特点;从这款藏书票也可以体会到。

他还说:“在我的创作中,特别是在版画创作中,你可能在我的画中找不到拷贝生活的痕迹。我的作品不是说明什么,而是启发人。我以浪漫的构想、象征与寓意的手法去反映人生的爱与憎的意念。它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增大,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永远启迪着人们的智慧。”

更有意义的是,这部书是我在网络上淘到。我们不一定要去实体书店才可以淘书,网络书店提供我们更广阔的天地,让我们随时与书相逢。

世界读书日

画面上是一部摊开的中古世纪手绘本的书,也可能是当时巫师使用的魔法书;背后还有一部书支撑。在书的下方,有一位勇士翻到猛龙现身的那一页。猛龙张牙舞爪,正对着勇士吐出毒气。勇士低头避开,一剑刺向猛龙胸部要害的位置。

这个传说源自于西班牙东北地方的加泰隆尼亚。它发生在4月23日,当地称之为“圣乔治屠龙纪念日”。勇士圣乔治屠龙救公主,将龙血化成的红玫瑰,并获回赠书册,象征知识与力量。传至今日每逢4月23日,当地到处是大小书市及街头节目,买书的人都获赠玫瑰。

在英国,则因为莎士比亚于1564年生于这一天,,巧的是他在1616年也死于这一天。同一天共赴天国的还有另一位西班牙作家米‧歌尔( Miguel De Cervantes )。图为前联邦德国艺术家布洛斯菲尔德( Karl Blossfeld ),于1973年以蚀刻铜版创作的作品。可见“圣乔治屠龙纪念日”,已经逐渐在欧洲流传推广。

1995年11月,联合国教育、科学、文化组织正式宣布这一天为“世界书香及版权日”,旨于关注阅读、出版及智慧权益的发展,吁请各成员国的学校、图书馆、出版社及其他非营利组织,多多举办各种活动以唤起世人重拾阅读的兴趣及对著作版权的重视。尤其当今多媒体阅读型态并存,更须体认书写、书本、阅读,永远是自省思维、沟通内涵的必须工具。从去年开始,国内也响应这个活动,在此我以这款藏书票共襄盛举。

摩根图书馆

我曾经在《我的藏书票之旅》中,通过一款约翰‧皮耳彭‧摩根在1906年建立摩根图书馆之前的藏书票,来介绍这位大银行家。没想到在出书之前,买到这款摩根图书馆成立以后的藏书票;而且是难得的烫金在皮革上。可惜的是,烫金的技巧、以及皮革的媒质,迄今得不到国际藏书票联合会的认可。

从票面上可以看出,它是一款纹章藏书票。在八角长方形的框框内,中央靠上方的位置,可以看到麋鹿的头,两边有卷叶的纹饰。卷叶纹饰的中间有一个盾牌,盾牌上的狮子,以后腿着地,前腿扬起,并且右前腿向前挥出。通常这种造型的狮子,在纹章学上代表苏格兰人的后裔。盾牌旁边有一卷小饰带,上面有一行拉丁文的铭辞,字太小无法辨识。整个纹章的四分之三的部位,都被一卷大的饰条围绕,上面印的就是票主的姓名。

纹章藏书票到了上世纪中期,已经渐渐为收藏家放弃。不过在当时仍有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被人收藏,如今恐怕百分比更低了。虽然大部份的收藏家都嫌弃纹章藏书票好像套公式一样,没有多少艺术价值,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到名人的藏书票,加上它的价位相对的比较偏低,我们不妨多下点功夫,说不定可以拣到漏。更何况纹章藏书票是藏书票发展史上必经之路,值得初入门者从中去了解它的缘由与历史。

贵妇与吟游诗人

这可能是比亚兹莱最早设计的一款藏书票,最早发表在1894年4月《黄面志》的创刊号上,后来广为各种比亚兹莱的画集收录。左下角涂着白脸、身穿宽大白衣的吟游诗人,正在苦苦哀求着恶毒的妇人,双手合十做祈祷状,面前是一只点燃的蜡烛。右上角这位华丽盛妆打扮的贵妇人,不但不给予同情,反而语带轻蔑、满脸不屑一顾的态势。

《黄面志》由美国作家哈兰德(Henry Harland, 1862-1927)主编,比亚兹莱担任美编。它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文学的代表性读物,代表当时一种颓废的审美观和生活观。从1894年4月创刊,到1895年4月比亚兹莱因王尔德事件辞职离开,可以说是他一生事业的颠峰时期。

1927年,徐志摩、闻一多、梁实秋等人主编的《新月》杂志封面,就是模仿《黄面志》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梁实秋渡台十余年后,还对它念念不忘。他在《忆《新月》》一文仍提起:“ 这里所谓的《黄面志》是一种季刊……最引人注意的是多幅的 Aubrey Beardsley 的画,古怪夸张而又极富颓废的意思,志摩、一多都很喜欢它。”紧接着邵洵美、章克标主编的《金屋月刊》的封面,也是模仿它。

此外,那时模仿比亚兹莱插图,除了大家熟知的叶灵凤外,还有《良友》画报的主编马国亮,也值得我们关注。可见得他对上世纪三十年代文人的影响。

圣约翰大学堂

位于今日上海市中山公园附近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,一栋栋二层红墙或灰砖的别致小楼,西式拱门配着中式的飞檐,那就是创立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原来的校舍。它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主教S. J. Sekoresehewsky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,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、度恩书院合并,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。

1906年,学校在美国注册,正式称圣约翰大学,有“江南第一教会高等学府”之称。校园建在苏州河畔,三面邻水,南面是兆丰花园,中西合璧的建筑别具一格。学校建立初衷是“培养出精通中国典籍、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之人。他们将在自己的国土上,在自己的家中,在自己的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管辖下传播福音、设立学堂和兴建教堂。”

画面上依稀可见当时校门的模样,牌坊中央铭刻着“圣约翰大学堂”。主图案的上方有圣公会的标志,在其下方的英文字,则是“上海圣约翰大学罗式图书馆”。如今占地八十四亩的体育场、顾斐德纪念体育馆、黄素娥纪念交谊室都还保留下来,不知罗氏图书馆还在吗?

高昂的学费和一流的师资教育,使得圣约翰集中了整个江浙地区乃至福建、广东等地富商买办的子弟。宋子文、荣毅仁、施肇基、顾维钧、永安公司老板的女儿、周信芳的女儿、幽默大师林语堂、以及《台湾通史》的作者连雅堂等,都是圣约翰的学生,可见它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。

舞女的报酬

梁实秋在英国留学时,在旧书摊买到比亚兹莱编的《黄皮书》,引起他对比亚兹莱的兴趣。把玩之余,写了两首《题比亚兹莱的图画》,投给他的母校《清华周刊‧文艺增刊》,其中的第一首题为《舞女的报酬》的诗:

爱情烧得她心焦,

蝴蝶似的在筵前舞蹈。

什么是爱情的报酬?

啊,银盘里的一颗人头。

姑娘,姑娘,快吻他的嘴唇,

乘他的嘴唇尚有点余温。

你看紫色溢出了银盘,

他的脸色渐渐地灰淡。

枕上的奇葩佳卉,

摘下不久便要凋萎:

唯有你嘴唇吻过的人头,

将永久的含笑,亘古的不朽。

姑娘,姑娘,擎起你的银盘,

给筵前的宾客观看。

什么是爱情的报酬?

啊,银盘里的一颗人头。

用来阐述这款藏书票,真是入木三分。画面上画的是莎乐美,基督教《圣经》故事人物,希律王之女,以舞取悦于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、莎乐美的母亲希罗底,而被赐予所求先知约翰的头,却令希律王大惊失色的场景。它是由西班牙艺术家赛斯以雕刻铜版完成的创作。

内容可以说是比亚兹莱为王尔德《莎乐美》所作的插图当中,“莎乐美在舞蹈”与“跳舞者的最高酬劳”这两幅的融合。由于赛斯晚于比亚兹莱创作,所以他将两幅画面结合起来,显得更加具有冲击力,是一款以莎乐美为主题的藏书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
关键词: